全面转向Arch

第一次接触Arch是因为诸多同学的推荐. 上Arch官网逛了一圈, 觉得挺有意思, 正好手头有一赠送的上网本, 配置残废到不行, 料其跑win7纯属找虐, 便取来在上面安装Arch一试.

Arch的一大特点就是赋予了用户最大化的自由选择权, 这一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便是通过其安装镜像安装完成后, 整个系统除了基本包以外, 干干净净一概木有, 任君选取. 考虑到这磕碜的硬件配置(Atom N450/1G DDR2/Intel GMA X3150), 最终还是没敢选择GNOME3, KDE4这些个所谓重量级的桌面环境. 比较了一番, 看中了Xfce这个相对轻量化一些的DE. 当然, 若是考虑更低的资源占用, 来自台湾的LXDE也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选择. 但由于之前曾使用过一段时间加之其体积小巧, 依赖很少, 方便于其他桌面环境共存, 所以就打算先上Xfce了.

无论是Xfce还是LXDE, 作为相对轻量级的桌面环境, 装上基本包之后, 各种配置文件的修改是少不了的. 这里不得不再提到Arch的wiki, 这东西就像是个免费且又的技术支持库, 诸多的问题在这里都能找到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 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 当然, Arch的社区同样也是非常值得一去的. btw, 本人一直非常喜欢国外大多数的技术论坛的讨论氛围,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吧… 而相比之下, 国内的许多技术社区, 总会感觉有那么点儿变味.

之所以选择Arch,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于上游软件的改动尽可能地做到了最少. 再者就是凭借Arch滚动更新的特点, 其软件的更新相当迅速且经过了必要的测试. 相比之下, Ubuntu等需要设置ppa并对安装之后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进行维护. 对于我等懒却又想适度尝鲜的人来说, Arch的方式便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自从在那小上网本上尝到甜头之后, 便考虑着将我那Y450本上的Ubuntu也一并换成Arch. 虽然现在Mint这东西现在正火, 但一来我对Ubuntu的Unity并不反感, 二来我是觉得Mint在Ubuntu的基础上仍然缺乏自己的独到创新. 反而由于追求所谓的”即装即用”, 自带了太多并不是每位用户都需要的软件包. 正好, 趁着前几天调整硬盘分区, 索性备份资料后将伴随了我多年的Ubuntu正式请出了我的硬盘.

Arch的安装最理想是配备有线网络加上尽量大的带宽, 若是使用无线便免不了不少的手动配置. 尽管其基于文字的安装过程可能远比其他流行的发行版复杂, 但正如其wiki中说的: 这个过程完全透明且. 作为用户, 通俗地说, 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安装程序到底对我的计算机做了什么, 而不仅仅是得到一个最终的结果. 同样地, 对于rc等核心配置文件的配置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则的: 安装程序并不会完全自动地完成所有的配置, 不少地方仍然需要用户的参与. 可能对于刚接触Linux的用户来说会感到略显麻烦, 但用不了多久, 便会深刻体会到这样的方式所带来的好处了.

至于桌面环境的选择, 不习惯GNOME Shell的我选择了KDE. 关于KDE, 我之前使用得并不多. 简单地说, KDE这东西确实华丽, 配置要求也是结结实实的摆在那里的, 但并不是有些人说的那么华而不实. 特效这东西虽然养眼, 速度和稳定还是至上的, 在我的机子上, KDE在这个方面还是做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吧.

发现自己为Arch广告做得有点多…这几天压力颇大…这文章看来又写水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